卷五·巽下離上
鼎,元吉亨。彖曰:鼎,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飪也。聖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養聖賢。巽而耳目聦明,柔進而上行,得中而應乎,剛是以元亨。
天下者,神器也。鼎者大器也。其治之者,必有法也,故以治鼎為法焉。離巽合而成象矣。趾分其初也,次實腹也,中虚耳也。上剛鉉也,故曰鼎,象也。其義以木巽火也。有亨飪之道也。聖人南面而設制度,使天下以器,而治其大器,則物无滯矣。則固矣,故曰鼎。取新也。利出否焉,不置其器者也。治其器必以制度,制之道莫上乎立敬,立敬莫先乎享上帝,此制度之先也。鼎用多而致治者,莫若乎養聖賢。此其器也,得其器行其事然後能為天下王聖。人巽於聖賢,則明矣。以天下之目視也,以天下之耳聽也,於何而不至焉。柔得大位,歛身若不足,故天下歸之。剛上而尊賢,剛而任能也。則天下何有焉。是以大有慶而能通也。
象曰:木上有火,鼎。君子以正位凝命。
木上有火,爨鼎之道。治鼎者也,當聖人養賢使能也。君子正位守職,成聖人之命也。
初六,鼎顚趾,利出否。得妾以其子,无咎。象曰:鼎顚趾,未悖也。利出否,以從貴也。
下鼎趾也,上應顚也。治鼎之道,用鼎之始也。應滌覆否,顚之利也。妾本下也,而以孚升士,雖賤而才貴。火上從而致其新也。可无咎矣。夫制者,有位而從權,雖反可也。
九二,鼎有實,我仇有疾,不我能,即吉。象曰:鼎有實,愼所之也。我仇有疾,終无尤也。
剛以中應而承其實,任之重者矣。四以近權,惡我專任,怨偶敵我,不可以不愼其所行。然九四之覆,餗正无幾矣。豈暇謀我哉。獲其終吉也矣。
九三,鼎耳革,其行塞,雉膏不食,方雨虧悔,終吉。象曰:鼎耳革,失其義也。
尊柔非應,而革於四,鼎耳所以待實而將用也。革則我道不通也。雉膏焉得而食哉。夫君子之修徳,用其知也,欲其效也,无已知以應,不能進也,安得其任哉。失修徳之義也。當鼎新主,耳目聦眀,以柔徳接之,獨見以進則悔虧而終吉也。
九四,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象曰:覆公餗,信如何也。
以不中之才當鼎食之寵,事上與下,力何任焉,折足者矣。非唯足折,亦虧公任也。公任虧則受凶。渥者,形濡什而不勝也。非所任而任,以至於此,信有凶矣,如之何哉。
六五,鼎黄耳金鉉,利貞。象曰:鼎黄耳,中以為實也。
文而虚中,待鉉以載也,故能應剛而任重之矣。尊柔以能,利而得正也。
上九,鼎玉鉉,大吉。无不利。象曰:玉鉉在上,剛柔節也。
剛上而尊,賢助以載鼎也。玉鉉者,貴於金而不當用也。剛能聦逹,茍柔奉之巽,而以順得其節矣。器大治矣,故大吉而无不利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经
- 仪礼
- 其他经学
- 中庸
- 匡谬正俗
- 正史
- 三国志
- 汉书
- 后汉书
- 宋史
- 新唐书
- 旧五代史
- 逸周书
- 明季南略
- 西夏书事
- 明季北略
- 过江七事
- 杂史
- 战国策
- 五代史阙文
- 九州春秋
- 平宋录
- 晏子春秋
- 江南野史
- 地理
- 华阳国志
- 蛮书
- 小窗幽记
- 孔子家语
- 潜夫论
- 兵家
- 三十六计
- 素书
- 孙膑兵法
- 太白阴经
- 韩非子
- 折狱龟鉴
- 棠阴比事
- 医家
- 本草纲目
- 神农本草经
- 濒湖脉学
- 葬法倒杖
- 焦氏易林
- 李虚中命书
- 古画品录
- 谱录
- 千字文
- 吕氏春秋
- 陶庵梦忆
- 人物志
- 权谋残卷
- 公孙龙子
- 南越笔记
- 世说新语
- 三国演义
- 警世通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封神演义
- 喻世明言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穆天子传
- 常言道
- 绣云阁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前汉演义
- 后汉演义
- 老残游记续集
- 春秋配
- 心经
- 五灯会元
- 僧伽吒经
- 僧宝传
- 庄子
- 黄庭经
- 文子
- 尹文子
- 呻吟语
- 郁离子
- 龙川别志
- 文心雕龙
- 沧浪诗话
- 训蒙骈句
- 词源
- 闲情偶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