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二 效难
盖知人之效有二难:有难知之难,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。
何谓难知之难?人物精微,能神而明,其道甚难,固难知之难也。是以众人之察,不能尽备;故各自立度,以相观采:或相其形容,或候其动作,或揆其终始,或揆其拟象,或推其细微,或恐其过误,或循其所言,或稽其行事。八者游杂,故其得者少,所失者多。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,又有居止变化之谬;故其接遇观人也,随行信名,失其中情。
故浅美扬露,则以为有异。
深明沉漠,则以为空虚。
分别妙理,则以为离娄。
口传甲乙,则以为义理。
好说是非,则以为臧否。
讲目成名,则以为人物。
平道政事,则以为国体。
犹听有声之类,名随其音。夫名非实,用之不效,故曰:名犹口进,而实从事退。中情之人,名不副实,用之有效;故名由众退,而实从事章。此草创之常失也。故必待居止,然后识之。
故居视其所安,达视其所举,富视其所与,穷视其所为,贫视其所取。
然后乃能知贤否。此又已试,非始相也。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,且天下之人,不可得皆与游处。或志趣变易,随物而化:或未至而悬欲,或已至而易顾,或穷约而力行,或得志而从欲;此又居止之所失也。由是论之,能两得其要,是难知之难。
何谓无由得效之难?上材已莫知,或所识在幼贱之中,未达而丧;或所识者,未拔而先没;或曲高和寡,唱不见赞;或身卑力微,言不见亮;或器非时好,不见信贵;或不在其位,无由得拔;或在其位,以有所屈迫。是以良材识真,万不一遇也;须识真在位识,百不一有也;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,十不一合也。或明足识真,有所妨夺,不欲贡荐;或好贡荐,而不能识真。是故,知与不知,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;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,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。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。
- 推荐作品:
- 十三经
- 左传
- 孟子
- 其他经学
- 明史
- 晋书
- 新唐书
- 旧唐书
- 隋书
- 魏书
- 周书
- 北史
- 金史
- 逸周书
- 三朝北盟会编
- 晏子春秋
- 唐才子传
- 越绝书
- 地理
- 徐霞客游记
- 史评
- 幼学琼林
- 北溪字义
- 太白阴经
- 乾坤大略
- 兵法二十四篇
- 商君书
- 慎子
- 邓析子
- 北山酒经
- 黄帝内经
- 伤寒论
- 食疗本草
- 三命通会
- 渊海子平
- 月波洞中记
- 灵城精义
- 杂家
- 墨子
- 智囊全集
- 梦溪笔谈
- 笑林广记
- 颜氏家训
- 论衡
- 容斋随笔
- 老老恒言
- 世说新语
- 水浒传
- 三国演义
- 西游记
- 红楼梦
- 警世通言
- 阅微草堂笔记
- 初刻拍案惊奇
- 幽明录
- 老残游记
- 唐传奇
- 酉阳杂俎
- 子不语
- 三侠五义
- 鬼神传
- 狄公案
- 雍正剑侠图
- 三刻拍案惊奇
- 北游记
- 韩湘子全传
- 说唐全传
- 雷峰塔奇传
- 龙城录
- 大唐新语
- 小八义
- 薛刚反唐
- 开辟演义
- 两晋演义
- 薛丁山征西
- 毛公案
- 无量寿经
- 道家
- 老子
- 文始真经
- 刘子
- 古文观止
- 昭明文选
- 呻吟语
- 词曲
- 先秦
- 隋代
- 唐代
- 清代